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经典篇章之一。这篇文章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蕴含着作者对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以下是《三峡》的原文及详细解析。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文章开篇便点明了三峡的地理特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形象地描绘出两岸群山连绵不断,没有中断之处。接着通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进一步强调了山势的险峻和幽深。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壮观,同时也为下文四季变化的景致奠定了基调。
第二段着重描写了夏季三峡水流的特点。“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表明洪水泛滥时,航道被阻断,交通几乎停滞。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夸张叙述则突出了水流速度之快,即便是现代交通工具也无法比拟。这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反映了古人对三峡险要地形的认识。
第三段转向春冬季节的三峡风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用词精准,生动地再现了清澈见底的溪流与平静如镜的湖泊相互映衬的画面。而“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则从植物和水体两个角度继续丰富画面感。最后总结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时节三峡美景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段聚焦秋冬季节的三峡景象。“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的氛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增添了孤寂苍凉之感。结尾引用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既是对前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又升华了主题,使读者感受到三峡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山水之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感。
综上所述,《三峡》通过对四季不同时间段内三峡独特自然风貌的细腻刻画,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