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儿词语意思】“骄儿”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学或文言文中,用来形容那些性格骄纵、傲慢或行为放纵的子弟。这个词多带有贬义,通常指家中的儿子因受宠而变得骄横无礼,缺乏教养。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骄儿 |
拼音 | jiāo ér |
注音 | ㄐㄧㄠ ㄦˊ |
词性 | 名词(偏贬义) |
含义 | 指骄纵、傲慢、放纵的子弟,多用于描述家庭中被宠坏的儿子 |
出处 | 多见于古文,如《史记》《汉书》等文献中 |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
“骄儿”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文献,常见于描写贵族家庭或官宦人家的子弟。在古代社会中,由于家庭地位较高,一些子女容易受到过度宠爱,从而养成骄纵的性格,因此“骄儿”一词便成为对这类人的称呼。
在文学作品中,“骄儿”往往带有讽刺意味,用来批评那些不思进取、只知享乐的年轻一代。例如:
- 《史记·项羽本纪》:提到“项王怒曰:‘吾闻之,骄儿不可使为将。’”此句意为“我听说,骄纵的孩子不能担当大任。”
- 《汉书·霍光传》:有“其子骄儿,不务正业”,说明其子行为放纵,不务正业。
三、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骄儿”一词已较少单独使用,更多是作为文言词汇出现在历史、文学研究或古文阅读中。但在某些语境下,仍可用于形容那些因被溺爱而性格骄横的年轻人,具有一定的批评意味。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傲子、纨绔、骄子、纨绔子弟 |
反义词 | 谦逊、勤勉、孝顺、谦卑 |
五、总结
“骄儿”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词语,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形容因被宠溺而性格骄纵、行为放纵的子弟。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依然值得探讨。通过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