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缨意思是什么】“长缨”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字面意思是“长长的绳子”,但在实际使用中多用于比喻或象征,常与英雄气概、壮志豪情相关联。
一、
“长缨”最早出自古代兵器中的“缨”,即系在矛、戟等武器上的装饰性绳索。后来,“长缨”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常用来形容有志之士的豪情壮志,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或困难时,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诗词中,“长缨”也常被用来表达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抱负。例如,毛泽东《七绝·屈原》中有“长缨缚寇”的诗句,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期待。
此外,“长缨”还常出现在成语或俗语中,如“投笔从戎”、“挥戈挽日”等,都与“长缨”所代表的英雄气概密切相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原指古代武器上的长绳,后引申为象征英雄气概、豪情壮志的意象 |
出处 | 最早见于古代兵器描述,后广泛用于诗词和文学作品 |
文化含义 | 表达壮志、英勇、建功立业、收复山河等积极情感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古诗文、成语、现代文学作品中,象征英雄主义精神 |
典型例子 | 毛泽东《七绝·屈原》:“长缨缚寇”;辛弃疾《破阵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现代应用 | 在文学、影视、历史题材中仍常被引用,体现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 |
三、结语
“长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志向和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精神符号。了解“长缨”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