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肤皲裂而不知的出处是哪里】“足肤皲裂而不知”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其出处及含义,以下将从来源、语义、作者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足肤皲裂而不知”字面意思是“脚上的皮肤干裂了却不知道”,常用于形容人在艰苦环境中长期劳作,身体受到伤害却无暇顾及或意识不到。这种表达方式多见于古代文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该句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原句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足肤皲裂而不知。”
此句生动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天气中奔波劳作,因劳累过度而忽视自己身体状况的情景,体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二、信息汇总表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唐代诗人白居易《卖炭翁》 |
原文句子 | “足肤皲裂而不知” |
语义解释 | 脚上的皮肤干裂了却不知道,形容人在艰苦环境中长期劳作而无暇顾及自身 |
作者背景 |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关注民生,作品贴近社会现实 |
文学风格 | 现实主义,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
主题思想 | 揭露社会不公,同情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
三、结语
“足肤皲裂而不知”虽短短六字,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一句描写人物状态的句子,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通过了解其出处与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注。